当前位置:资讯

孩子遇事的第一反应里,藏着父母的格局

2023-04-16 06:56:13 来源:男孩派

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可以敞开心扉地告诉你。

那些愿意遇事告诉父母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用理解、接纳和爱赢得了孩子的心。

作者 | 番茄妈


(相关资料图)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发帖人是一位母亲,女儿上小学三年级,平日里成绩好又乖巧。

可是最近,女儿表现得特别低落,一回家就把自己关进屋子里不出来,上周五竟然还说自己不想去上学。

她追问女儿原因,女儿怎么也不肯说。

母亲实在没有办法,便给女儿最好的朋友打了个电话,这才得知:

女儿最近受到了勒索,班上一个男同学要求她每周给50元,扬言不给就“弄死你”。

她真是又气又伤心,尤其不能理解的是,发生这么大的事,女儿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向父母求助。

没想到,评论区里,许多人对女孩表示共情:

“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被同学欺负了也不敢跟父母说,因为知道说了也没用,还可能被批评一顿。”

“7岁那年把脚趾盖踢掉了,特意绕着我妈走,直到第二天我妈发现被子里有血才知道的,当时袜子都已经黏得脱不掉了......”

“我高中时掉了身份证,想到需要我爸妈请假一天陪我补办,焦虑地开始在宿舍厕所哭。”

是啊,生活中,许多孩子被欺负了,犯错了,受伤了......宁愿憋在心里,独自承受所有的痛苦,也不愿意告诉父母。

为什么孩子在外遇上事,却不敢告诉父母?

一位网友的回答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我不敢告诉父母,是因为我爸第一时间会先骂我,不管对错都是先否定我,再加上各种骂。

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又一次的伤害,所以基本上不是要死了的那种状况,我都不会跟他们沟通。”

短短的几句话,道出了多少辛酸和无奈。

家长的修行影响孩子的终生,你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和经历,孩子便会得到什么样的人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孩子遇事的第一反应里,藏着父母的格局。

看过一个新闻,一名7岁男孩在打篮球时不幸摔了一跤,手臂骨折,弯成了“7”字形;

可是因为害怕被责骂,他强忍着疼痛,拖了整整1个小时才告诉父母。

送到医院之后才被告知,如果再晚一点送来,他有可能终身残疾。

手臂骨折,真的很疼;可是跟父母张口,却是难上加难。

还记得那个因为被怀疑偷钱从20楼一跃而下的12岁女孩吗?

事发当天,她被怀疑从老师办公室偷走了钱。

事情还没有定论,这个倔强的女孩就决绝地从公寓20楼跳了下去。

还用仓促而潦草的笔迹,留下了一封绝笔信:

“家不是依靠,而是假笑应对的场合,国际公寓20楼,我知道我只会逃避,谢谢你们,路脏了,抱歉。”

一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为什么许多孩子遇到事情,宁愿走上绝路都不愿意跟父母诉说半分?

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被父母认真地接纳过。

或许是怕被父母责怪,或许是怕受到二次伤害,抑或是知道自己得不到任何理解和回应......

一位因为被同学长期霸凌,差点抑郁自杀的匿名网友,描述过自己和父母“求救”的经历:

第一次,同学在她的书上乱写乱画,父母劝她大度一点,别跟他们计较。

第二次,同学当着她的面骂她贱人,她回家跟父母哭诉,得到的回应却是:“你管他们说什么,做好自己的事就得了。”

第三次,同学把她关在厕所里,朝她泼脏水,她实在受不了了,央求父母让自己转学,结果被父母冷漠地拒绝了。

直到第四次,她把自己关在卧室里,用小刀划开了自己的手腕......

万幸的是,伤口不深,她被及时救了回来。

可是,她的心早已凉透,再也不想跟父母有一丝一毫的关联。

父母,本应该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是最温暖和安全的存在。

如果遇到事情,孩子第一反应不是去求助自己的父母。

那只能说明,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和情感连接,存在很大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家火锅店吃饭。

邻桌一个大概6、7岁的小男孩不小心把盘子摔碎了,正好他的父母都去拿蘸料了,不在他身边。

面对闻声赶来的服务员,他没有慌乱,而是镇定自若地说:“叔叔对不起,等我爸爸回来会处理的。”

这种遇事不慌的淡定,和对父母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信任,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犯了错误坦然面对、不卑不亢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着一对懂得接纳,会随时为他托底的父母。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小说《智齿》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孩梁新被同学栽赃陷害,冤枉她偷了同学的钱包。

老师把她叫进办公室逼问,可梁新却坚持自己没有偷东西,并且第一反应就是:“我要给我父母打电话。”

听到这话时,老师不由得一愣。

因为学生遇到这种事,最怕的就是老师找家长告状。没想到,这个小女生却毫不畏惧,主动提出要把爸妈找来。

可见,梁新是多么信任她的父母,坚信父母一定会为她撑腰。

现代心理学家提出, 家长要做孩子的“安全基地”。

就是无论孩子长到多大、距离父母多远,当他感觉到危险或需要安慰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寻求父母的帮助。

孩子这种对父母的依赖和不怕被拒绝的底气,会成为他最坚实的铠甲,陪伴他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网上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父母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想要赋予孩子这种勇气和力量,父母要从小营造一个松弛、温暖的成长环境。

一定要从日常细节中滋养孩子,修炼自己的格局。

1. 当孩子犯错时,比起指责,你需要的是接纳。

看过一个故事,一个11岁的小男孩偷偷到桥边燃放违禁的烟花。

结果被警察发现要罚款,他没钱,只好回家找爸爸要。

爸爸听闻,问他:“烟花是你放的吗?”

他战战兢兢地点了点头,准备迎接爸爸的惩罚。

没想到爸爸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温和而坚定地对他说道:

“这罚款我可以帮你交,不过是我暂时借你的,一年以内必须还我。”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努力擦皮鞋、洗盘子、捡废品,终于挣回了钱还给父亲。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

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会犯错,如果父母面对孩子的错误,总是下意识地指责、吼叫,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聪明的父母懂得用爱和包容接纳孩子的错误,引领孩子一路向前。

2. 当孩子被欺负时,不要小事化了,而是替他撑腰。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每一次的“不如意”“小伤害”,只有孩子最清楚自己遭遇不公待遇后的无助和绝望。

作为父母,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重视每一件“有关系”的小事,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爱护。

电视剧《以家人为名》中,李尖尖为了替邻居家哥哥“伸张正义”,和别人大打出手。

当对方父母来投诉时,李爸没有指责、怪罪,而是果断站队女儿,还替女儿“喊冤”。

平日里,无论女儿在外面受什么委屈,只要李爸知道的,总在第一时间替女儿撑腰。

在李爸的“护短”下,李尖尖特别乐观、开朗和自信。

她没有因为自己是“学渣”就妄自菲薄,反而一直坚持着自己喜欢的木雕爱好,后来还开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

别小看父母每一次对孩子的“撑腰”。

孩子深知自己一路有父母的庇护和关照,他才能笃定无疑地走自己的路。

3.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千万不要打击,而是给予鼓励。

当孩子遇到挫折,父母首先必须在情感上给予支持,而不是打击否定。

有位8岁的小女孩很喜欢语文,可是最近一次考试,因为语文作文没有写完考砸了,整个人郁郁寡欢。

于是父母便写了一封信给她:

昨天你语文没考好,是不是心情不好呀?千万不要在意哈!

作文没写完这件事不能全怪你。我和妈妈也有责任......

千万不要灰心呀,我的女儿......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呀,在我们心里你最棒!

温柔鼓励的话语,配上全家点赞图,简直不要太暖心。

果然,第二天女孩看完了信,一扫阴霾,开开心心地去上学了。

这对父母无疑是智慧的。

他们用充足的爱意和理解,给孩子的内心注入了一股力量。

相信这个女孩未来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能用更好的心态面对,在父母爱的支撑下渡过难关。

最后,想送给各位父母一段话:

希望你的孩子在把东西弄坏了之后,第一反应不是“完了,我爸定会杀了我”,而是“看来我需要给我爸打个电话”。

希望你的孩子在考砸了之后,第一反应不是“死定了,回家又得挨骂”,而是“好想和妈妈一起散散心啊”。

希望你的孩子在失恋之后,第一反应不是“唉,肯定又得被他们说‘活该’”,而是“嘿嘿,以后电影票都归我老爸买”。

能够培养出这样豁达、乐观的孩子,是父母的一生之幸。

而能够拥有这样温暖、松弛的父母,何尝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所谓父母子女,其实就是一场,关于爱与信任的双向奔赴。

点个 赞吧 ,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的第一选择,做他们永远的避风港。

关键词:


环球视讯!成熟的交易者

2023-04-14

资讯来源:上甲数据

焦点简讯:小庙镇全力打击建筑垃圾偷倒行为

2023-04-14

资讯来源: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