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海经》的海外南经有如下一段记载:“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罢、文虎、豹、离朱、视肉、叩咽、文王皆葬其所。
【资料图】
2、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罢、文虎、豹、离朱、鸱久、视肉、交。
3、其范林方三百里。
4、” 从这段记载来看,产在狄山,与虎豹熊罢等动物生命并列的“视肉”,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是这样解释的:“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
5、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6、”另外,唐代著名学者虞世南的《北堂抄书》中也有一条关于“土肉”的记载,他的史料转录于《临海异物志》,文中说:“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堪炙食。
7、” 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综合了古籍和时人的笔记著述后,对"视肉"作了记录。
8、显然李时珍也受了《山海经》的影响,把"视肉"归于了“兽部”,作为“封”: 时珍曰:按《白泽图》云,木之精名彭侯,状如黑狗,无尾,可烹食。
9、千岁之木有精曰贾,状如豚,食之味如狗。
10、《搜神记》云:吴时敬叔伐大樟树血出,中有物,人面狗身,敬叔云,此名彭侯,乃烹而食之,味如狗也。
11、 时珍曰:按《江邻几杂志》云,徐积于庐州河饮得一小儿,手无指无血,惧而埋之。
12、此《白泽图》所谓封,食之多力者也。
13、《田九成西湖志》云:董表仪撤屋掘土,得一肉块,术士云,太岁也。
14、弃之,亦无害。
15、及《山海经》敦隅之山,及开明南北东南海外并有视肉。
16、郭璞注云:“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生如旧也。
17、”此皆封类可食者,但人不知耳。
18、又海中一种土肉,正黑,长五寸,大如小儿臂,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可炙食。
19、此又虫鱼之肉,类乎封者也。
20、“(主治)食之避邪,令人志壮。
21、” 从上述古籍可知,“视肉”或“太岁”这种奇妙的自然生物,在很早以前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只是由于地域不同它的称呼不尽一致,但记述下来的特点基本相近:第一,看起来像肉;第二,能吃,割下一块还会再长出来;第三,有医疗保健价值,“食之多力”、“食之避邪”。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