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与观众相遇,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碰撞,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被迅速唤醒。梦回大唐,《长安三万里》火爆出圈。
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唐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清康熙《御定全唐诗》功不可没。而《全唐诗》的编成,又离不开一位泰兴人——季振宜的功绩。
(资料图)
季振宜(1630-1673),字诜兮,号沧苇,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
季家为季家市望族,季振宜父季寓庸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为官后举家迁入泰兴县城朝阳铺,在县学宫之左拓地为园,因园内有宋代乡贤孙益手植桂树一棵,故取名嘉树园。寓庸归里后,经营盐业而富,曾收藏国宝级名画《富春山居图》之《无用师卷》。
生于富甲世家,季振宜少负异才,聪颖过人,清顺治三年(1646)中举,次年中进士,年少而联捷登第,为邑地仅有。其兄季开生(1627—1659),字天中,号冠月,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被称为“清朝第一谏臣”,成就“父子三进士”之美誉。
季振宜历任浙江兰溪知县、刑部主事、户部员外郎、广西道御史、浙江道御史等职,为官恪尽职守,不避权臣,以风节著于朝。由他整理、编撰的《全唐诗》,是对中国文化史的一大贡献。
明末清初,藏书风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季振宜购求古籍善本提供了优越条件。他“于书无所不窥”,曾多次至江南搜罗图书,整理后贮于“静思堂”和“辛夷馆”。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季振宜家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150余种。
除了得益于自身富甲天下的藏书资源,季氏《全唐诗》的完成也离不开集前人所录及金石遗文的完整篇章。在季振宜开始编集后,又“于尚书之族孙遵王(钱曾)”处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初、盛唐部分还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
季氏《全唐诗》共717卷160册,收入1859位作者的42931首诗。季振宜平均每年要完成七十余卷,并写出诗人小传近200篇,就当时条件而言,其工作量是相当大的。诗人孙枝蔚在康熙六年(1667)曾客居于季振宜家,看到了他纂辑全唐诗常常是彻夜不眠,有时更是带病坚持。
季氏《全唐诗》有原稿本、誊清本和重抄本三个版本。有三种颜色校雠文字的原稿本被季振宜赠送给苏州的书画收藏大家顾崧。
书编好之后,季振宜“命书佣缮录正本,将付枣梨,以广其传。”这本由书佣缮录的正本即誊清本中,附有季振宜本人的手札,内容述及送校、写样、上版之事。但天违人愿,季振宜突然去世,这一宏愿遂告夭折。誊清本几经辗转,大概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圣祖玄烨下诏访辑经史子集之际进入内府,康熙四十四年(1705)第五次南巡期间,将这套《全唐诗》颁发给江宁织造曹寅,作为编纂康熙《御定全唐诗》的重要底本,此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曹寅所主持的扬州诗局在完成《御定全唐诗》编纂之后,并没有将季氏《全唐诗》誊清本归还内府,而是重抄一部呈进,这就是季氏《全唐诗》重抄本,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史在传承,文化在延续。2022年4月,坐落于泰兴市图书馆四楼的季振宜古籍珍藏馆正式对外开放。徜徉季氏家族历史、尊经阁模型、全唐诗互动区、季氏书房、历代名人著作陈列等展区,手捧书籍的人物铜像,墙壁上的生平介绍……每一个角落无不洋溢着历史文化的温度。《长安三万里》的热播,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这里,认识《全唐诗》,领略中华文化的三万里。
初读不识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每个人心中的长安可能不尽相同,走进心里的那首诗可能也不一样,但只要信念执著,就会到达我们心中的“长安”。
王姝文 蔡艳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校对 陶善工
关键词: